首页 资讯 正文

老村落有了“新活法”——西安乡村“美丽经济”扫描

体育正文 108 0

老村落有了“新活法”——西安乡村“美丽经济”扫描

老村落有了“新活法”——西安乡村“美丽经济”扫描

西安市高陵区耿镇(gěngzhèn)街道钓北村拾光农场(6月30日摄(rìshè))。 记者 刘印摄 在(zài)西安市高(gāo)陵区(língqū)耿镇街道钓北村拾光农场,孩子的笑声与萌宠的叫声交织成趣;在临潼区代王街道山任村的石榴园,游客的镜头(jìngtóu)捕捉着果林与民宿相互映衬的美景;在蓝田县普化镇的古宅中,悠扬的琴声为老建筑注入新活力…… 炎炎夏日,惬意的(de)乡村游成为市民消夏的新潮流。 近年来,西安不断盘活乡村资源,将自然风光、农耕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。从宅基地改革到农文旅(nóngwénlǚ)融合,从传统农耕到新业态,在(zài)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,西安乡村“美丽经济”蓬勃发展(péngbófāzhǎn)。 闲置资源(zīyuán)变身增值资产 “端着金饭碗要饭”这句(zhèjù)话曾长期挂在钓北村(diàoběicūn)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锋的嘴边。 6月30日,站(zhàn)在改造一新的(de)渭阳鱻鱼码头饭店前,张锋翻开手机相册,向记者介绍杂草丛生的院落、闲置的砖厂空地等景象的老照片。 “你(nǐ)看这一片,过去有7户人家。年轻人外出打工,老房子成了(le)‘空心宅’。”张锋说。 转机(zhuǎnjī),始于2023年的钓北村“三块地”改革。当年,钓北村创新推出“保留所有权、流转使用权”模式,按照每亩(měimǔ)1200元的价格促成村民有偿退出部分宅基地(zháijīdì)。 村民杨南京家的600平方米老宅,如今成为3层商住(shāngzhù)综合体。 “二楼三楼自住,一楼出租。”作为宅基地(zháijīdì)改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,杨南京告诉记者,“孩子在(zài)楼下的火锅店当领班,每月收入3000多元,加上土地流转金,收入比外出(wàichū)打工高。” 在30公里外的山任村,改革同样风生水(fēngshēngshuǐ)起。 6月16日(rì),在山任村柿子(shìzi)观光园,郁郁葱葱的柿树上结满青青的果子。 “等到10月,这些柿子就会像红灯笼(hóngdēnglóng)一样挂满枝头,特别好看。”山任村村民(cūnmín)任撑柱说,去年,他的柿子园通过(tōngguò)“留树观景”模式,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,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大幅增长。 “留树观景”是近年兴起的(de)(de)农文旅融合新模式,通过保留柿子树上的果实,吸引游客赏景拍照,创造旅游收入,带动当地经济(jīngjì)发展。这是传统种植业向“体验经济”转型的有益尝试。 据统计,钓北村、山任村通过改革已(yǐ)盘活闲置宅基地20余处,流转土地1700余亩,带动就业400多人(duōrén)。 单一(dānyī)农耕升级多元融合 “发展‘美丽经济’,不是(búshì)简单用风景吸引游客,而是要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。”在钓北村的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大棚里,张锋介绍起拾光农场的新(xīn)项目。 记者在现场看到(kàndào),高大的火龙果植株攀缘在支架上,花蕾即将绽放;甜瓜园、黄瓜园、全季西红柿园已变身研学基地(jīdì)…… 记者注意到,这里的产业布局极具巧思(qiǎosī)——农用地实行“油菜+高粱”轮作,配套建设榨油工坊;闲置林地(líndì)开发成帐篷营地,引入专业化(zhuānyèhuà)运营团队;利用边角地改造的“高·幸食堂”,既解决(jiějué)就餐难题又创造就业岗位。 “我们村的群众不仅有土地流转金(jīn)、务工工资,还有(háiyǒu)经营分红、民宿收入,收入来源多元化,群众增收底气足。”张锋说。 推开(tuīkāi)山任村“陋舍”民宿的木门,记者看到,女主人晏红梅正在悠闲地插花。这个由民房改造的精致民宿,去年(qùnián)收入突破10万元。 “过去经营靠自己单打独斗,年收入不到两万元,加入民宿联盟后,客源、服务、营销都有了保障,收入节节(jiéjié)攀升。”晏红梅(hóngméi)告诉记者。 目前,山任村93家民宿加入了民宿联盟,加强合作,取长补短,共享资源,形成民宿集群,年接待(jiēdài)游客(yóukè)11万人次,带动农特产品(tèchǎnpǐn)销量提升20%以上。 这种产业融合的“化学效应”也在数据上得到了印证。截至(jiézhì)目前,西安(xīān)打造魅力休闲乡村23个,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2757万人次,营业收入达21.1亿元(yìyuán)。 乡土(xiāngtǔ)角落进阶“流量高地” 傍晚时分,钓北村的帐篷营地亮起点点灯光,游客(yóukè)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;山任村的民宿飘出石榴酒(jiǔ)的醇香……“美丽经济”的变革,正化作摇曳的灯火(dēnghuǒ)、醇厚的酒香,悄然改变着乡村。 6月17日18时许,钓北村(diàoběicūn)“高·幸食堂”饭菜香气扑鼻。72岁的村民陈杨民端着餐盘告诉记者:“两荤(hūn)一素(yīsù)9元钱,比自己做饭划算。” “高·幸食堂”的工作人员全是本村妇女(fùnǚ)。她们身着统一服装,经过专业培训(zhuānyèpéixùn),手脚麻利地为村民和游客服务,既解决了就业又服务了乡邻(xiānglín)。 在钓北村网络(wǎngluò)直播间,“90后”村民小张熟练地介绍着高陵全季西红柿(xīhóngshì)。 “我们村现在有专业化的运营团队。上周,一场直播卖(mài)了上千斤西红柿(xīhóngshì)。”张锋说,村里正在筹划建设电商中心,让更多(duō)年轻人发挥优势,推动当地经济发展。 不只是钓北村,“美丽经济”正在乡土村落(cūnluò)百花齐放—— 鄠邑(yì)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,“艺术乡建”近悦远来,唤醒乡村活力;临潼区穆寨街道穆柯寨村,千亩芦苇荡打造人文历史旅游体验区;蓝田县前卫(qiánwèi)镇将军村,清新(qīngxīn)舒适的民宿体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…… “乡村(xiāngcūn)已成为多元(duōyuán)价值的供给源。从卖产品到卖体验,对乡村来说,找准定位,也就找到了‘新(xīn)活法(huófǎ)’。”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,今年,西安将再建10个“乡村空间站”,推出20条精品线路(xiànlù),让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,乡村发展活力更足。(群众新闻记者 刘印 通讯员 骆妍)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(yāngguǎngwǎng)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(wénzhāng)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(shòuquán)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(zūnzhòng)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老村落有了“新活法”——西安乡村“美丽经济”扫描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